维公元二00七年八月四日晚十一时三十五分,岁次丁亥六月二十二日子时,家父因严重心脏肿大、房颤形成栓子,致右脑大面积脑梗,抢救无效,驾鹤西去。魂归缈缈,唯余桑梓,儿女撕心裂肺,痛心疾首,一腔悲情,两行酸泪,一时多少言语,竟不知如何诉说……
家父于一九二六年生于绥德四十里铺王家桥村,童年不幸,六岁丧母,家境贫困,孩提时即随祖父,大伯,二伯,一路乞讨落脚于延安市冯庄乡。长工为生,寒九三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过早的沉重体力劳动压弯了一个未成年人的脊梁。饥饱无着落,早压生活重担又缺少母爱的幼小的心灵,多少辛酸凄然!
十几岁时家父独自离家,只身来到了延安城,靠揽工为生。四七年胡宗南进犯延安时父亲参加了保卫延安的战争,随伍几经辗转为国贡献。现在想来,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父亲的性命得以保全,也只能感慨人善天眷顾!
家父一生育有我们一儿一女,小时侯家中不裕,母亲又多病,父亲总是饥饿于自己,饱暖于儿女。那时侯家父在农科所工作,干的都是农活,是“挣工资的农民”。在那个艰苦年代,微薄的工资不足以养家,为了我们的温饱,勤劳的父亲就上山砍柴,下地务农,为家庭想尽办法竭尽全力。泪眼回忆,父亲这辈子从来就没有睡过一次天明觉。记忆中父亲也绝少给自己添过新衣,总是穿着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衣服,可对我们总是想办法尽量吃好穿好。追忆往昔痛在心头,食难下咽!
父亲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高雅爱好,他就是劳苦大众中的普通一员,是天底下的受苦人。自幼饱偿苦寒,面对世间的纷繁喧嚣他无力应对!父亲从不求人,孤立无援。与世无助,于己无奈,真是叫天不应!小时侯常常听到他深沉的叹息和无言的绝望。一生与人为善,与世无争,忍辱退让,真切得做到了独善其身。
圣人云:“吉莫于知足,苦莫于多愿”,“夫为不争无忧”。父亲对生活易满足,一顿饱饭就能使他的嘴角浮起幸福的微笑,正是受他的这种知足精神的影响,早年生活的拮据并没有打倒我们,在经济贫困的年代,我们还有一个精神幸福美好的童年。
父亲有着推及及人的善良,自幼生活的苦难使他深惜天下苦寒人的为难,即便自己家要为一粥一饭计算,但每有乞讨上门,父亲总会拿块干粮再倒碗热水;或是施舍点零钱,为落难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父亲的勤劳与俭朴有口皆碑。父亲是闲不住的人,勤劳的品德已深入骨髓,即便是后来我们的经济宽裕,生活渐好,不需要年迈的父亲干活养家时,他还总是不听劝,坚持给别人干活挣钱补贴家用。
暮年的父亲由于一生的操劳积劳成疾。长年累月的重体力活使得父亲的心脏有很多疾病,心脏传导的阻滞,心律失调,严重房颤,有几次住院心率为16下,间发脑出血,数次病危,但每次父亲都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他在对抗病魔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及对疼痛超常的耐受力为医护人员惊叹。惟儿深知父亲不忍别离红尘是撂不下我们这些儿女子孙!
暮年的父亲很少说话,经常沉默寡言。也很少言及身后事,只是用一双含泪的眼睛盯着我们,虽然我们反复问及,却总是非问所答,含糊其词。直到我过了不惑之年,才渐渐的悟明了父亲的眼睛:如有条件好葬,无条件随遇而安。
大言稀声,父亲无为之行不言之教现在想来常常让我颤栗。他用无言告诫我们一定要堂堂正正,戒骄戒躁……天何言哉,亘古常新?这是儿读懂的父亲。
父亲去世的前二年我到西安创办公司,商务缠身加之出人投地心切,不能在膝下翌绕。总想着为父亲争点脸面让老人家高兴,而今却子欲养而亲不在,痛心疾首,心如刀绞!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返哺之情,何况人乎?儿不孝,未能在床侧朝夕伺候,空留孝心,痛心疾首!如今纸灰摇曳,吾父何在?悔,为虚而争。痛,未能朝夕陪伴。奠,吾不见父亲。此时儿哽咽难耐,眼泪奔涌而出,数次失声,真想大声疾呼吾父安在?
父恩如山,父恩如海,父恩儿当何报?父亲临终数次呼儿乳名。呜呼!为人子者伤伤,黄天不晓,身为后者怆怆,西庭难知,一腔悲情何日尽谴?诉青山而泪眼婆娑,临瀚海而怅恨缠绵,空余愧恨!想如今难睹家父音容,不尽为子孝道,欲想念只有合目追思……
纸短情长,笔拙意远,十分才思,不尽家父滴水之恩,万千泪水难报家父养育之情。胸闷难耐,思情难排,寥寥数语,权泄相思之苦,且谴追念之郁。
上一篇:祭文——祭奠逝者而写的哀悼文章 |
下一篇:祭文:我的爷爷 |